面對未來,孩子需要甚麼能力?
當了一輩子的台北人,拜學團活動之賜,到了40多歲才第一次到寶藏巖,先前雖然在群組裡看到老師傳了不少學團在寶藏巖活動的照片,但親來現場才真的體會了這裡的蜿蜒曲折、上上下下,實在很有味道,難怪孩子們老愛說「在寶藏巖躲貓貓真好玩」。
當了一輩子的台北人,拜學團活動之賜,到了40多歲才第一次到寶藏巖。(圖片/森爸的街頭攝影)
這次的期末活動,孩子們設計了一個故事文本,要家長在寶藏巖循著他們提供的線索,達成解謎目標。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小男孩在公園昏倒送醫,醒來後卻失憶,想不起自己的名字,也不知道家在哪裡,只記得五歲時在寶藏巖被不明人士帶走,現場留下飛翔的腳印葉,就是第一個線索。活動當天,六個家庭被分成爸爸A組和媽媽B組 ,拿著孩子們親手繪製寶藏巖地圖 ,分頭依著線索,循著地圖上貼著小星星貼紙的地方,取得下一個線索,依序連解六關後,就會找到小男孩。耶!最後是我們媽媽B組先馳得點,找到了正在遮蔭處納涼的失憶小男孩!
循著孩子手繪地圖,最後是我們媽媽B組先馳得點,找到了正在遮蔭處納涼的失憶小男孩!(圖片/森爸的街頭攝影)
其實,學期中我曾經問過共學老師,對於學期計畫有甚麼想法,當時她還笑笑地說,她也不知道要做什麼,所以,當天活動結束後的聚餐,我好奇問老師,最後出來的這個學期計畫,到底是怎麼來的?老師回應,剛開始只是跟孩子們說了個小孩失蹤的故事,沒想到引起他們的興趣,加上之前帶他們去過寶藏巖,孩子們覺得是個玩躲貓貓的好地方,就這麼順流討論下,發展出了這次的活動。原來,在這過程中,老師一開始對於要帶出甚麼學期計畫是完全沒有腹案的,只是很單純的在每一次的討論中引導孩子自主發想,並且讓他們的對話越來越聚焦,過程當中讓學期活動的輪廓從模糊到清晰,最後再一起手作、逐一執行。
連著幾次的學期活動,每次參與都讓我對這群孩子的創意設計和計畫執行力讚歎不已,原來孩子們真能這樣玩啊玩的,就玩出一朵花來!活動結束後回家,我回頭再去翻看這兩個月老師在群組裡傳給家長們的活動照片,逐一比對才發現,在寶藏巖我們所看到的每一個線索、活動道具,真的全都是孩子們自己做出來的。這些照片記錄著,孩子們去買布裁剪縫了個布娃娃(我家兩個姊姊還從家裡帶了小妹的衣服、尿布給布娃娃穿上);在照片裡也看到了他們自己調麵糊、塑型烘焙,烤出內藏線索紙條的幸運餅乾;至於那張家長們看了都覺得很有文創感的手繪地圖,則是他們這兩個月跑了好幾趟寶藏巖,時而趴在地上、時而貼在牆上,應對著他們觀察到的眼前環境,通力合作而完成。透過照片的紀錄,我看到他們的專注,看到他們的團體協作,看到他們每次大汗淋漓後,席地而坐,一人一支冰棒的滿足,看著覺得感動!
家長們看了覺得很文創的手繪地圖,是孩子們時而趴在地上、時而貼在牆上,應對著他們觀察到的眼前環境,通力合作而完成。
前幾天,和一群爸媽們聊天,聊的不外乎是孩子們的暑期安排,或者接下來的學習規劃,一位爸爸突然大哉問,「你們覺得孩子們長大到底需要甚麼能力?我們現在幫他們做的這些安排有助於培養那些能力嗎?」啊⋯⋯這真是現代父母常常自問、又總是沒有答案的問題,世界變化這麼快,我總覺得自己是「摸著石頭過河」的在引著孩子,過了這河,對岸會是怎樣的景象,我現在一點概念也沒有,不過,就像當初學團老師對於學期計畫沒有腹案一樣,我很享受這個順流發掘孩子能力的過程,不確定最後孩子會養出怎樣的能力,但是很確定,那會是 神為他們專屬打造,孩子由內在生出、讓他們自在且自信的能力。
看到他們每次大汗淋漓後,席地而坐,一人一支冰棒的滿足,覺得感動。
我是夏嘉璐。
「主播、主持人」,是大多數人知道的夏嘉璐。2003年農曆春節後,才剛拿到碩士學位的我,人生第一份正職工作,就從電視新聞台開展,一直到現在,換了幾家公司,但從沒離開過電視台。
而「妻子」,是讓我有歸屬的身份。27歲嫁作人妻,驚訝嗎?是啊!就現代的標準來說是有點早。目前婚齡14年,雖然總也操煩在日常瑣碎中,但持續愉快,就台灣每三對夫妻就有一對離婚的比例來看,算幸福!
至於「媽媽」,則是讓我成長最多的身份。婚前對孩子沒有特別興趣甚至有些抗拒,現在卻有三個女兒!陪伴她們長大的過程,我好像也跟著再成長一輪,能讓我有這幾個丫頭每天繞在身邊吵我煩我愛我,是 神的奇妙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