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警衛大哥教會我的事



 

因應COVID-19疫情持續,急診室裡全副武裝備戰。

 

2003年4月,和平醫院無預警封院,當時我還是一個稚嫩的實習醫師。
2003年5月,當時實習的台北榮總直接發布命令:「實習醫師提早結束,回家準備參加畢業典禮。」
2003年6月,陽明大學寫信給家長:「畢業典禮,親屬不得觀禮。」


灰色、憂鬱、恐懼、不信任⋯⋯籠罩全台。


2003年7月,台灣驗出最後一個SARS陽性案例。
2003年9月,我的急診第一年住院醫師開始訓練。
2003年10月某天晚上,我趕著上夜班,才剛踏進台大醫院的門口,卻硬生生地被高大的警衛給攔住:「小姐,請妳戴口罩再進去。」

 

「抱歉!我是急診的住院醫師,上班快來不急了!」

 

「小姐,我不管妳是誰!進醫院就是要戴口罩!」

 

「我的口罩在急診室裡面,早就已經很久沒有SARS個案了!你不知道嗎?」

 

「不戴口罩就不讓妳進去!」

 

我又氣又急說:「因為你!我確定來不及交班了!」年輕氣盛使然,身旁又有眾多民眾眼神注視著,當場我被逼得眼淚就快擠出雙眼,但警衛並沒有要通融的意思。

 

最終不得已,只好衝去販賣機買一個口罩。走到警衛面前,邊戴口罩,邊用流淚的雙眼狠狠地瞪著他。那夜的班上得又羞愧又怒,只要有片刻休息,就會想起警衛對我的大聲吆喝、和周遭好奇圍觀人群的眼光。

 

一段時間後,全台的急診室開始慢慢關掉「發燒篩檢站」,急診醫師也不用再輪值「發燒篩檢班」,在台灣土地上的人們慢慢回到原來的生活。

 

2020年1月,各大急診開始重新架設「發燒篩檢站」。經過了17年的反覆練習,這一次大家動員得很快,尤其又有曾經經歷過SARS的前輩帶領著。

 

再一個禮拜就快要過年了,急診室還是有一半的病患或家屬沒有戴口罩就進到醫院。同仁們好說歹說,但戴口罩的效果不彰。當時,我直接在醫院醫師群組提出這個問題,卻被我的好朋友、也是我很尊敬的急診同仁唸:「妳這麼做,是讓醫院看到急診做事不力。阿長和其他護理人員他們這麼努力,一定被罵得更慘,請收回妳的留言。」但我有我的理由,硬著頭皮不收回就是不收回。

 

隔天,副院長很明確地以醫院的防疫指揮官身分重新整頓一切。整個防疫層級直接由急診擴大到全院,並由院長和副院長坐鎮指揮。此後,醫院的進出動線改變了,急診的防護更完整了,所有的任務分配地更明確,更必須被果斷執行。這就是我的理由!不能由急診來獨當一面,因為防疫,是所有人的事情。

 

陳時中部長開始每天下午兩點成為大家認真「追劇」的男主角,而醫院也有自己的防疫指揮官。每天我們檢討、開會、改進、互相加油、鼓勵。後來有機會跟那位同仁道歉,也和可能會被責罵阿長和護理師抱歉。很高興他們並沒有被責罵,更感謝他們能理解我的初衷。只是修養不夠的我,一直沒有抓住機會拉下臉來跟那位警衛大哥道歉。警衛大哥,紮紮實實地教會我很多事情,尤其是態度。

 

前陣子的零個案,大家真的是開心了。以為就要回到原來的生活,但其實沒有一個權威敢賭定地說,疫情可望在什麼時候結束。相較於17年前的SARS主要疫情發生在中港台三地,這次COVID-19疫情蔓延全世界,太多的未知和不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警衛大哥的態度是我們需要學習保持的:一直到各大急診室的發燒篩檢站被關閉、被拆除的時候。

 

疫情尚未結束,台灣守不守得住,是靠你我,每一個人都是關鍵。我們需要繼續團結!堅持!

 

COVID-19疫情不知持續多久,特別珍惜寶貴的口罩醫療資源。

 

 

 

 

 

 

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歷任台北榮總實習醫生、台大急診醫學部住院醫師、振興醫院急診醫學部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臨床技能中心主任。擁有美國ECFMG認證USMLE醫師執照、曾任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南加分部理事。現任振興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衛福部原住民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台灣原住民醫學學會理事、台灣急診醫學會公共事務委員會委員、《醫師好辣》等健康談話性節目固定來賓、原住民族電視台節目Uninang健康站主持人,並出版《布農族・法莉絲》系列繪本。

 

 

 

 

點關鍵字看更多相關文章

延伸閱讀

急診醫師的兩難

多年經驗下來,情緒控管雖然早已切割變成急診專業的一部分,即使如此,今天還是帶著滿胸的鬱悶離開急診室。已經幫他把會診、治療、住院⋯⋯都安排好了,但心頭還懸在他身上。

雲端廚房正崛起

2021年餐飲界會朝向「集團收購化」與組構「復仇者聯盟」打群架的方式運營;前者包括餐飲集團開始收購獨立品牌壯大聲勢但不介入經營,後者則是各品牌間利用「抱團」模式共用行銷資源,這都是為了因應疫情生存而必須做出的改變。然而,我更看好的未來趨勢,就是「雲端廚房」的崛起。

我也是podcaster了

人常常不認老,但被時代潮流推著往前,半點不由人!從2003年投入電視新聞產業,到現在很多觀眾都把目光移轉到網路上各種新媒體平台,產業衝擊之大我輩中人心知肚明,早已有不少優秀同業轉換戰場,我則遲至去年底才開始進入podcast市場,有了很不一樣的媒體新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