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選手變教練!蘭燈之星 ICT 計畫結業典禮展現育才成果 羅東高工X林燈基金會 共同見證在地科技人才的擴散與傳承



在羅東高工校長廖俊仁即將離任之際,「蘭燈之星ICT智慧機器人培育計畫」特別舉辦了年度結業典禮,場面溫馨而具意義,典禮上不僅頒發包括ICT和智慧機器人營隊的學員證書,更表揚了近期在資通訊領域中於校內外獲獎的優秀學生,象徵計畫成果已全面開花結果,這項由基金會與學校攜手推動、逐步完善的培育系統仍將持續進行,未來也將有更多學生在這片科技沃土中找到自己的學習方向與成長機會。

 

蘭燈之星 ICT 計畫結業典禮,來自不同學校的學員齊聚一堂,攜手走過一段豐富充實的科技學習旅程,

 

由中保基金會與林燈文教公益基金會自 2021 年攜手推動的「蘭燈之星培育計畫」,致力於打造宜蘭在地的數位教育生態圈,結合多所高中職資源,系統性地培養資通訊人才,其中,由羅東高工主辦的「ICT 智慧機器人培育計畫」自 2022 年起以基礎入門班營隊為起點,逐步發展出涵蓋模擬賽、選手集訓、進階營隊、全國賽事等一系列完整培育路徑,配合同步成立的「林燈智慧機器人資源培育中心」,不僅導入專業課程與訓練系統,也成為在地科技教育的重要據點。

 

此外,在基金會資源的支持下,羅東高工也積極與宜蘭地區多所高中職深化合作,協助學生考取專業證照、參與各類技能競賽,並將教育觸角向下延伸至國中、國小階段,開辦智慧機器人體驗營,讓科技教育從小紮根,啟發更多孩子對資通訊領域的興趣與潛能。

 

為國中生開設的智慧機器人體驗營,透過機器人組裝與程式操作,孩子們在遊戲中探索邏輯與創造的樂趣。 

 

羅東高工校長廖俊仁在典禮致詞中感性表示:「羅工本就是職業學校,怎麼協助孩子在全國競賽中脫穎而出,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使命,但老實說,要把學生訓練到拿下金手獎,經費是非常龐大的,並不是學校現有資源所能負擔,好在有林燈基金會的支持,讓我們得以申請相關計畫,也才有足夠的經費來訓練學生。」

 

在基金會的長期協助下,自2022年起羅東高工啟動「ICT智慧機器人培育計畫」,並逐步擴展選手培訓體系,近年來在各項競賽中屢傳捷報,以去年為例,該校在工業類技藝競賽中就囊括三座金手獎,在其他專題實作與技能競賽中也有亮眼表現,「坦白說,以我們孩子的入學成績來看,原本是無法與傳統八大高工相比的,但透過我們系統性的培育與訓練,如今表現已不可同日而語,現在我們的選手實力,一點也不輸台中高工、大安高工等名校,這些成果的背後,正是因為有了充足的資源,我們才能全心投入學生的培育。」

 

廖俊仁校長也特別提到,這幾年在 ICT 計畫的推動下,不少國中、小的學生透過營隊與體驗活動,提早接觸資通訊相關領域,從中發現自己的興趣,進而選擇就讀羅工,「這幾年,因為 ICT 、智慧機器人活動的舉辦,我們找到一批適合的孩子,也因為這些孩子,們在辦學的成效、比賽的績效上,都看到了提升!」

 

羅東高工選手奪得全國技藝競賽金手獎殊榮,展現亮眼實力。(左起鄭宇恆、游宇傑、辜定豐) 

 

羅東高工游宇聖主任表示,其實早在 2017 年,學校就開始與林燈基金會展開合作。初期是針對個別選手進行培育,隨著時間推進,我們逐漸發現:學生在面對未來,無論是升學還是就業,都需要更全面的能力支持。因此,這項計畫也從「點的支持」擴展為「面的系統」,正式發展為現在的「蘭燈之星 ICT 培育計畫」,從訓練機制、課程設計到選手培育,逐步導入系統化操作。

 

不僅如此,這套培育模式也逐步向下扎根,延伸至國中與國小學階,舉辦智慧機器人體驗營,讓對資通訊有興趣的孩子,能夠在基礎階段就提早接觸、建立概念與興趣。「我們的目標很單純,就是希望不論是羅工的孩子,或是宜蘭各地的學生,只要對工科有興趣,都能擁有一條清楚、連續的培育路徑,幫助他們在未來的社會中穩健立足。」

 

獲得去年全國技藝競賽金手獎第一名的游宇傑和他的得獎作品。 

 

對於「蘭燈之星 ICT 培育計畫」的發展歷程,羅東高工 ICT 計畫執行專案經理陳楚珺,不只是參與這個計畫的人,更是從學生時代一路走來、親眼見證整個計畫從無到有,從起步到逐漸擴大的親歷者,她曾是接受訓練的學生,如今則回到母校,成為帶領學弟妹站上舞台的選手教練,她的歷程,幾乎就是這套系統發展的最佳縮影。

 

「我剛進學校的時候,我們每個職業類別的競賽隊伍最多只能派出四位選手,但資源真的很有限,當時有的選手能使用較好的設備,有的卻只能用較為簡陋或老舊的器材。即使大家都願意努力,但在起跑點上就已經出現落差,讓許多老師感到為難與不捨,不是不想公平,而是根本沒有足夠的資源去公平。」

 

以她參加的「資訊網路佈建」為例,每年三月與七月兩場比賽,背後都是將近一整年的密集訓練。光是一箱線材,剪一次就報廢,每一場比賽所需的耗材與成本動輒三十萬元,對學校而言是沉重的負擔。

 

羅東高工游宇聖主任(左)與ICT 計畫執行專案經理陳楚珺(右)共同見證「蘭燈之星 ICT 培育計畫」的成長歷程。

 

轉捩點出現在她高二那年,林燈基金會開始大力支持計畫,學校培訓境產生了顯著的變化,「從那時開始,只要你願意學、願意練,願意留在訓練室裡不斷練習,不管你是誰,設備、教材、耗材全都給得齊全。」她說,這樣的改變讓學生們不再因為資源落差而心生退意,而是能真正無後顧之地投入訓練,「更重要的是,終於能站上與其他學校選手同樣的起跑線,可以憑實力在競技場上發光!」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非常感謝基金會,因為當我們發出『我們真的需要幫助』的聲音時,他們馬上就伸出援手,給予我們支持,也因為有了這樣的協助,讓整個計畫從一開始只針對機器人、資網、佈建這些單一領域,慢慢擴大到了電子科、電機科,從最初的小小「蘭青計畫」,發展成如今這麼完整的 ICT 系統。」

 

羅東高工廖俊仁校長(左)頒發感謝狀予林燈文教公益基金會,感謝基金會長期支持校內「蘭燈之星 ICT 培育計畫」,雙方攜手育才,十年有成,由基金會莊文生教授(右)代表受獎。

 

如今,陳楚珺不再是當年站在比賽場上的學生,而是回到羅東高工,成為培育選手的教練之一。她笑著說,自己算是「十年樹人」的真實寫照,「我們當初也是選手出身,一路從技職教育體系這樣一層一層走上來,從高職畢業後考進科大,科大畢業後選擇回到羅工,現在也算是長成了,哈哈!」

 

回到熟悉的校園,她以教練身分投入教學與行政工作,也希望能陪伴更多孩子走過她曾經走過的路。「我希望能用選手教練的身分,去培育更多學生,讓他們未來也能像我們一樣,持續投入技術的練習與發展。我覺得,這樣的過程其實也呼應了林燈基金會的初衷——把能量留下來,一起回饋家鄉!」

 

ICT選手團隊學員代表|從培訓過程中找到未來方向

 

參與「蘭燈之星 ICT 培育計畫」的學生們普遍表示,這個團隊不僅強化了技能實力,更讓他們在升學過程中具備明顯優勢,尤其在技優甄審制度下,高中階段的比賽成果與完整的學習歷程檔案,往往是影響入學的重要關鍵,透過基金會規劃的各項營隊與培訓課程,學員們能在課外大量累積經驗,豐富個人歷程內容,進而提升申請頂尖校系的競爭力。

 

這些訓練過程也帶來課堂以外的收穫,如實作操作、比賽策略、團隊協作與臨場反應等,都是教室裡難以接觸到的真實挑戰與寶貴經驗。有學員指出,這些活動讓他們得以自由探索不同職類領域,甚至跨界嘗試,最終找到真正熱愛的專業方向。透過實際參與,也更加深對資訊領域的理解與熱情,願意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持續鑽研。

 

智慧機器人體驗營學員分享|因好奇展開探索科技的樂趣

 

參與智慧機器人體驗營的學童則分享,透過親手組裝機器人與撰寫程式的過程,不僅對科技產生濃厚興趣,也對未來可能選擇的科系有了更具體的想像,一位學員提到,原本以為程式語言只是冰冷的代碼,但經過營隊實作後,發現它其實是一種表達方式,能讓機器人依照邏輯與創意「思考」與「行動」,這樣的發現讓他對資訊科學產生嶄新認知。

 

其中一句老師的話讓多位學生印象深刻:「沒有做錯的機器人,只有輸入錯的代碼。」這句話改變了他們對「錯誤」的看法,也引導他們學習以不同角度思考與調整問題解法,透過這樣的體驗,學生不再害怕錯誤,反而更樂於探索與嘗試,也為未來的學習旅程,埋下了強大的信心與動力。

點關鍵字看更多相關文章

延伸閱讀

【中保課輔營隊系列報導 5】 籃球營X棒球營|在汗水中找到團隊精神

在基金會長期推動的課輔營隊中,除了品格教育與科學啟蒙等學習面向,孩子們的體能發展同樣不可或缺,安排相關的運動營隊,不僅能釋放課業壓力、盡情揮灑精力,更能在團隊合作中培養紀律與毅力。

【中保課輔營隊系列報導 4】 機器人體驗營X科學實驗營|從遊戲中培養孩子的科學力

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科學教育往往扮演著啟發與探索的角色。林燈基金會長期深耕科技教育,在宜蘭地區從設立資源中心、推動智慧機器人與資訊網路技能培訓,到成立科學實驗班、舉辦科學競賽等,已培育出許多在國內外嶄露頭角的學生,為宜蘭學子的科學力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中保課輔系列報導 3】 春風體驗營!帶孩子走讀宜蘭文化

由基金會莊文生教授帶領的「春風體驗營」,是每年小朋友最期待的營隊之一,今年規劃的主題是「趣遊地方文化館」,由莊教授親自引領孩子們,走入宜蘭在地極具代表性的建築和文化現場,從實地參訪到親手體驗,在玩樂中學習,讓文化不再只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觸手可及的真實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