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我只想說:去你的CP值!



即便世界各地第二波疫情風雲再起,但控制得宜的台灣環境相對安全,相較其他地方宛若「平行時空」,少了疫病的恐慌感也讓愈來愈多人脫下口罩,如同喪屍出籠般進行「報復性消費」。原本視餐廳為禁區的消費者紛紛擠爆座位,掰了疫情專屬梅花座,選擇用新台幣宣洩苦悶,也讓台灣提前來到「後疫情時代」新消費觀念。

 

作為一個餐廳經營者與潮流觀察家,台灣餐飲業在「後疫情時代」除了再一次凸顯餐廳沉浸式體驗的服務是外帶食物無法取代外,最重要的一點,是消費者必須對「CP值的重新審視」。尤其近來「報復性消費」一詞一直被廣泛使用,從國內的頂級旅遊到昂貴的用餐經驗,疫情前追求「俗擱大碗」的狀況在疫情後重新洗牌,不再只一味追求「CP值」,而以餐廳經營者的角度,我最想說的真心話就是:「去你的CP值!」

 

過往最常聽到消費者的抱怨,是嫌棄餐廳貴到不合理,而許多為了「生存」的業者倒也從善如流,立馬cost down,所以演變成我捨棄了好食材,便宜就好;我放棄絕佳的地點與裝潢投資,省錢就好;我寧願聘用一人來做兩人的工作,因為我要降低售價。這貌似「符合市場」、「雙贏」的策略乍看問題迎刃而解,事實上卻是向下沉淪,所以不願意低頭者,便出現了鬍鬚張漲個價就被釘上十字架公審,或是巷口陽春麵店拉高價格還得「貼上告示」以求顧客諒解的怪異現象,或是有小店還得公告已30年未漲來搏取好感,在我看來都是很奇葩的消費文化。

 

在毛利上如銀行、會計業約為25%,電子業通常為15%~25%,但你可能不知道,餐飲業的利潤薄至7~9%左右,甚至4%的谷底都非天方夜譚,弔詭的是,明明餐飲業是民生必需,但相對受到的合理報酬卻是最低,這便是目前台灣餐飲業的困境。再回頭看看目前的「報復性消費」,不少餐廳為搶客紛紛祭出優惠促銷,而且規模一波大過一波,長此以往,反而會讓人們更習慣用不對等的價值去看待餐廳,舉星巴克為例,當買一送一成為周一的常態,久了消費者便會認為一杯咖啡的價值是優惠後的價格,而非平日售價,便會慣性等待優惠出現後再出手消費。

 

關於優惠的運用,我認為應該建立於「對等價值」上,也就是我購買主餐,但在飲料、甜點上給予優惠,去教育消費者對於餐點價值的認知,而非買主餐送主餐,如此會混淆民眾對餐廳的價值判斷。所以若為了對CP值的追求而必須捨棄餐廳多元的沉浸式體驗,這樣的「惡性循環」我當然不幹,雖然需要勇氣,但卻是台灣消費者必須正視且認知的一條正確道路。

 

許多消費者都會執著於CP值的窠臼,尤其偏愛刷google的評論去搜尋CP值高的字眼,作為餐廳選擇的參考,事實上,高CP值的迷思往往流於太過主觀的感受,畢竟我的CP值認定是否等同於你的,有待商議。所以我都不把餐廳評論看得太認真,除非這人試用過餐廳7成以上的料理,或是造訪過多次,這樣的評論才具有參考價值,否則都有失公允。

 

專業炭火料理帶給人的是完整美食沉浸式體驗。

 

預計在今年八月,我會選在大安區成立一家新餐廳,這餐廳可說是我過往「棧F-U Kitchen直火廚房」血統的延續,它仍維持炭火的傳統,但質感更進階,融入「職人」的概念。我想呈現的是完整的沉浸式體驗,有專業的炭火主廚,有精釀的手工啤酒,有讓人舒適的環境享受,所以CP值這玩意在我的餐廳請滾開!早點來用餐的消費者可以在我的開放式廚房看到廚師如何在生火、生火時怎麼架火堆、燒烤的技巧,這些平常餐廳被隱藏的價值,我都會秀給顧客看,畢竟沉浸式的用餐體驗並非僅是坐下來用餐這麼簡單而已,它的前置、環境營造、服務方式都是「價值的加分」而非僅是食材成本的價錢而已。

 

所以,後疫情時代的餐飲新體驗,就該改吃FUK,去你的CP值!

 

 

 

 

 

 

曾威翰Wayne,在餐飲界有多年經驗,曾在擔任寒舍艾美酒店外場主任、台北西華飯店餐飲行銷副理,目前為棧酒食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以及中興保全股份有限公司生活館營運處協理,本身愛吃、會做菜,擅長行銷,有經營多家餐廳的經驗,對餐飲潮流一直有所關注。

 

 

 

 

點關鍵字看更多相關文章

延伸閱讀

急診醫師的兩難

多年經驗下來,情緒控管雖然早已切割變成急診專業的一部分,即使如此,今天還是帶著滿胸的鬱悶離開急診室。已經幫他把會診、治療、住院⋯⋯都安排好了,但心頭還懸在他身上。

雲端廚房正崛起

2021年餐飲界會朝向「集團收購化」與組構「復仇者聯盟」打群架的方式運營;前者包括餐飲集團開始收購獨立品牌壯大聲勢但不介入經營,後者則是各品牌間利用「抱團」模式共用行銷資源,這都是為了因應疫情生存而必須做出的改變。然而,我更看好的未來趨勢,就是「雲端廚房」的崛起。

我也是podcaster了

人常常不認老,但被時代潮流推著往前,半點不由人!從2003年投入電視新聞產業,到現在很多觀眾都把目光移轉到網路上各種新媒體平台,產業衝擊之大我輩中人心知肚明,早已有不少優秀同業轉換戰場,我則遲至去年底才開始進入podcast市場,有了很不一樣的媒體新體驗。